我院重症医学科开展BIS监测新技术,重症救治能力再上新台阶
医院新闻 / 人浏览

 

近日,我院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成功为1名脑出血患者开展了首例BIS监测技术,BIS监测技术用于评估临床患者镇静深度,实现了镇静药物的滴定式治疗,评估脑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此项新技术的开展标志着我院重症医学科技术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是将脑电图的功率和频率经双频分析做出的混合信息,拟合成一个最佳数字,用0~100分度表示,由小到大反映镇静深度和大脑清醒程度,数字减少时表示大脑皮层抑制加深。由于BIS综合了脑电图中频率、功率、位相及谐波等特性,包含了更多的原始脑电图信息,能迅速反映大脑皮层功能状况,因此被认为是评估意识状态,包括镇静深度最为敏感、准确的客观指标。
 
BIS监测技术是一项无创的监测技术,用于评估临床患者镇静深度,滴定镇静药物剂量,也可应用于手术麻醉深度的评估,并且对于心肺脑复苏后脑功能的损伤及预后也有重要的评估作用。BIS监测的成功运用体现我院重症医学科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的提升,同时在脑功能监测管理和治疗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将继续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一如既往地全力守护好每一位患者,为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保驾护航。
 
 
重症医学科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海南分院/陵水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成立于2016年07月,2023年获批“十四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项目单位。现有开放床位16张,配有专业的医护团队,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3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1人,科室配备现有中央监护系统、中央供氧、中央负压吸引装置,配备有创/无创呼吸机、转运呼吸机、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纤维支气管镜、床旁血气分析仪、床旁多功能心电监测仪、Picco、床旁超声系统、全自动连续血滤系统(CRRT)、移动DR、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仪、心电图机、除颤仪、心肺复苏仪、亚低温治疗仪、体外振动排痰仪、空气波压力治疗仪,以及输液泵、微量注射泵、营养泵等抢救治疗仪器设备。常规开展高流量氧疗、人工气道管理、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各种穿刺置管、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超声监测、纤支镜治疗、肺泡灌洗等ICU诊疗技术。可收治各种内外科及妇产科重症患者,包括各类重症感染、脏器衰竭、休克、严重创伤、高危孕产妇、围手术期危重患者,实施集中的、连续的、强化的监测救治以及护理,为全院各临床科室提供有力的支持。
 
 
 
重症医学科业务主任:
陈月华,硕士,副主任医师,山东省公卫学会神经重症分会委员,山东省老年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
掌握并熟练应用ICU能开展的所有技术项目,如:ECMO技术、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技术、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各种血流动力学技术、经皮气管切开术、胃镜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CRRT及人工肝人工肾等血液净化技术,各种呼吸机原理及使用等等。
曾获得院区“先进工作者”、“医德医风先进个人”。2017年援助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成立了西秀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并获得2017年援黔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工作优秀个人。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4篇、核心期刊2篇,参编国家级著作1部,主编省级著作1部,参与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厅级科研课题1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1项。
 
 
重症医学科主任:
李少基,副主任医师。
海南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重症医学组员。长期从事急、危重症的诊治、抢救工作,掌握专科技术操作和设备操作,如呼吸机、床边血液净化、重症超声、纤支镜治疗、营养支持等。对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脓毒症,各类型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等各种急危重症疾病的救治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曾在暨南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从事急诊、重症临床工作,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通过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5C)。主持参与省级科研课题2项,撰写发表论文4篇。